我的研究生导师--叶溪生
我的导师是个“社恐”。
和师姐们拍毕业照时,他总是很拘谨地站在中间,衣着朴实,中等身材,略显单薄的身影,每张照片都是一样的表情,谦和而淳朴。学期初进行师生双选会时,他匆匆说了两句就坐下,事后我们回忆起来竟忘了他说的话。
他还是个挺温柔的人。
明明是个社恐,可在指导我们的时候总是口若悬河。师门第一次会面时,导师带了一本册子,上头的笔记密密麻麻,字迹苍劲有力,他按着笔记上的要点交代我们研究生生活的重点和细节,从强调课业成绩谈到买书开发票等琐事,无微不至,临了还说一句要经常锻炼身体,要时刻注意安全,真是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后来才了解到老师在每次见面前都会思考要说什么并写在笔记本上,我们知道,他很认真地对待学生,从不敷衍。
那天他送了我们两本书,一本是郭泽德的《写好论文》,另一本是田洪鋆的《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两本工具书很适合刚摸进学术门槛的小白,对苦恼研一学年课程论文写作的我们而言大有裨益。后来每逢见面,他常给我们带饼干之类的小零食。老师在学术上和生活上都给予我们温柔的呵护,这些藏在时光缝隙中的一件件小事,给在异乡求学的我们带来许多温暖。
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每月我们提交一篇读书笔记给导师,他总能发现我们微小的进步,适时给予鼓励,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阅读的文章应当逐渐聚焦到本专业领域、多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寻找文章的不足之处等等。前段时间我和同门参加了学院里的演讲比赛,临赛前将演讲稿发给导师,恳请他批评指正,我们内心都很忐忑,担心小学生一样的文笔入不了老师的“法眼”,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逐字逐句批阅我们的稿件,一些细微的错误也会被他标注出来,最后他说,“还是很不错的!”。
和师姐们聚在一处时,她们总感概导师的细心。毕业论文的修改最令人头疼,不仅师姐要熬夜修改,老师也十分辛苦。几万字的论文中老师写了无数条批注,大到大篇幅的顺序调整,小到参考文献中著作需标明页码等问题,他都细致指正,语气也不强硬,一般都是“我觉得这样更好些”。从开题报告到最后一次答辩,导师对每一次的论文修改都很认真,后期为了方便师姐们写作,甚至在做了批注后又一一截图到微信群中让其修改,真可谓“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对于学术,他潜心专研。
导师通才硕学,不仅在《求索》《湖北社会科学》《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还主持过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市社科联、市侨联十多项课题,并参与各级各类课题三十多项。闲暇时,他常常和家人一起到校图书馆看书,周末还会驱车前往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他说图书馆的氛围好,能够静下心来长时间地专研,他督促我们去图书馆,叮嘱我们学习是学生的本职。这种对知识和学问的专注与尊重感染了我们,也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热情。诚所谓因人而好学,可见优秀老师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对于生活,他保持着热爱。
导师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究,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他热爱篮球,时常在校园的操场上挥洒汗水,他喜欢跑步,在跑道上感受着生命的活力。他还对桥牌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研究,还参加了第20届厦门市运会桥牌赛。他说,在他读书的年代,信息技术没有现在发达,学习之余就只能以运动打发时间、释放压力,他认为良好的运动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导师的这种自律和对生活的热忱,让我们这些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常常沉迷于"网络泥潭"的学生们深感钦佩。
我很幸运选择了他做导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研究生的生活枯燥乏味,我庆幸有此良师做指路人,为我们温柔地指点迷津。老师敬业而淡泊名利,谦和低调,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中,课堂上,他用三尺讲台存日月,以一支粉笔写春秋,课后又为谦谦君子。其学品人品对我们有着润物无声的引导,使我们认真而谨慎地做人,刻苦而认真地对待学问,平和而积极乐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