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老师”征文 | 郑佳怡《师言绵绵育英才 智慧烛光照人生》

师言绵绵育英才 智慧烛光照人生

人海茫茫,有那么一群人,朝阳不息,步履不停,深耕教育的土壤,高举理想的薪火。担起师的名字,续写爱的长诗;肩负梦的传承,成就少年绝词。有人言:“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遇到伯乐,才能奔腾千里;人遇到良师,方能少走弯路。很幸运自己遇到了姚进忠老师,在姚老师的课堂上,姚老师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方的道路。

“80%功利性的读书固然重要,但20%有时也要停下来,为自己读书。”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通往未知世界的桥梁,历史的尘埃、微观的世界、未来的展望都在书页间静静展开。

很感谢姚老师,让我开始迈入真正阅读的道路,其实自己是个蛮不爱看书的人,甚至看书对我来说会起到助眠作用,以至于自己从小到大没有看过几本书,书架上有的只是考试复习资料,这些只能带给我成绩上的快感,而不能带给我持久的能量,那些能支撑自己熬过黑暗的能量。《乡土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乡土性,中国人民对土的依赖性。《非暴力沟通》让我明白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维持良好的关系。就像姚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的:“80%功利性的读书固然重要,但20%有时也要停下来,为自己读书。”希望自己在大学,能够坚持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养分,让自己更好地扎根于人生的旷野。我相信所有读过的书,都会融进我的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的深处,只要被触动,就会喷涌而出。

“如果失去了现有的,你可以华丽转身吗?还是灰溜溜的呢?”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必然是目光长远的人,能够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提前规划、提前准备。姚老师告诉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因为命运总是眷顾给有准备的人,所谓优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积累而来的。

当时姚老师抛出这句话的时候,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我开始问自己,如果你失去了现有的一切,你是否会有重头再来的勇气?你是否有能够得到更好发展,超越之前的自己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失去现有的情况下还能够有华丽的转身。我也不例外,虽然目前自己拥有的不多,好像也不怕失去什么,但就像姚老师说的“人总得往高处走”,我不应停下脚步,满足于现状,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应该要在大学的时光里,不断挑战自己,敢于试错,在大学试错的成本远比在社会上试错的成本小得多,所以,大胆些!大胆走出舒适圈,拥抱不一样的自己。同时,在学习之余,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让自己今后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

“学会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

姚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感谢姚老师的布置的社会调研作业,让我们能够“走出理论的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走访村落的过程中,自己说的最多的就是“原来乡村可以是这样”,原来乡村环境可以不再是“脏、乱、差”,垃圾分类站、河流管理制度、村民不能在门口堆放垃圾等等,让乡村变得宜居,能够吸引游客的到来。原来乡村产业可以不再是以农业为主,乡村可以成为孩子们研学的基地,体验收割稻谷、采摘草莓、做爆米花、挤羊奶、制作陶瓷等等,可以成为年轻人放松的地方,在哈德民宿喝茶聊天撸狗。原来在乡村当地的孩子们也能够在书海里畅游,一个拥有2000多本书籍的书院坐落在村落中,成为孩子们学习、做活动的地方。当然,令我最最感动的就是当地村民的淳朴和热情,哈德民宿的爷爷热情地请我们去喝茶,向我们介绍这个村落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的“五个理念”和“二十字方针”与当地村落的发展结合起来,从他的眼神中,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这个地方爱得深沉,希望这个村落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村落,当地爷爷会热情向我们挥手,和我们聊村落改变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洋溢的笑容,在阳光的洒落下,深深触动着我,我想,这一刻,乡村振兴的意义在我心中有了不一样的答案。同时,通过这次社会调研作业,学会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以及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人生得遇良师,如春风化雨,何其幸运!